語言復健的關鍵

文/南區會員崑山科技大學講師 陳玉惠

一、緒言

小腦萎縮症病友在發病後,吞嚥時非常容易嗆到。如果病程發展到末期,吞嚥能力有可能會整個喪失。但病友們並非是喪失組織語言的能力,所以病友們平時如果能持續鍛鍊發音的肌肉,以及發音部位的轉換練習,這樣可以保持發音肌肉群的活力,減緩語言表達能力喪失的窘境,最重要的是:同時還也可以讓吞嚥功能降低退化。

二、分辨字義的要素

(一)音調

        國語的音調是分辨字義的要素之一,你好嗎、你好馬是相同的發音,音調不同,意思就差很多。

(二)語音

       「語音」是所有語言用來區別字義的依據;小腦萎縮症的人,說話要讓他人聽清楚,「音調」不是關鍵,因為病友未發病前,已能正確掌握「音調」;而發病一段時間之後,對「字音」卻日漸無法完整發音,導致不熟悉的人就無法了解說話者想表達的意思。所以,要能有效的復健說話的功能,最重要的是先練習把字音做完整的發音;包含熟悉各種發音部位的轉換。病程較久的病友,一般而言,說話的速度比較慢,發音容易含糊不清;口語表達能力日漸降低。   

三、解讀漢語語意的方式

    (一)語文文法

       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語言和文法,可是,發音已不清楚的病友,在說話時就要特別注意大眾都已習慣的文法。我們平常說話,即使是發音準確的人,都可能因為中國字同音字特別多,而鬧笑話;所以照護者在面對發音不清楚的病友所說的內容不能完全了解,倘若病友也練習在表達時能將詞彙組織清楚自己的意思,那就能成為有效的溝通。

    (二)內容的連貫性

我們語言的特點就是同音字特別多,所以說話時是一連串聲音流過,聽眾如果不了解前文,「後語」就只能用猜測的;所以如果說話的人發音不夠清晰,聽的人如果聽到「ㄊㄧㄢ」,通常只有常聽的人知道是「天」,還是「添」,而不是「田」。建議在表達時盡量不要使用單音字,改成複音詞。如:「書」改成「書本」、「車」改成「汽車」……,這樣能讓聽的人能比較快理解。

    (三)肢體動作

      說話時,如果配合肢體動作或簡單的手語,都可以幫助意思的傳達。

四、針對語言復健有幾個建議:

  (一)製造說話的機會

1.當義工、時間自由的工作與他人交談是當義工最主要的目的,所以盡量選擇有開口機會的工作內容都是可以日常語言復健的方法。

2.打電話病友之間相互打電話,聊天時務必注意發音的完整,並且互相誠實地回饋,以求進步.。重點不要放在說話的速度,而要注意發音是否完整。

  (二)朗讀文章

1.有宗教信仰者:結合宗教活動,更能輕鬆讓語言復健持之以恆。

2無宗教信仰者:獨處時,也可以大聲朗讀文章或報紙,古人的美文音韻鏗鏘,朗誦時若能配合腹式呼吸,同時還可以達到健身的功效。

  (三)唱歌

「唱歌」已被證實對健康有很大的助益,對小腦萎縮症病友更多一項好處--幫助語言復健。病友在唱歌時,應注意歌詞的咬字清楚,換氣時學習用腹式呼吸。

五、練習時間

語言復健的時間可以隨時在日常生活中,曾經有病友發現自己開始有口語不清的情況,便強迫自己每天至少花一個小時朗讀報紙;所以目前他的口語雖然聽得出不如常人,但口齒不清的困擾也得到了大大的進步。越早開始語言復健,病友的口語表達程度就可以維持的較好,所以病友說話速度已變緩慢,並且有口齒不清的情況,這時只要掌握發音完整的原則,慢慢的把語音發完整較重要。

六、其他

除了發聲練習還有幾個建議的方法也可以鍛鍊口腔的肌肉:

1.轉舌頭:舌頭在口腔內或牙齒外轉動,「順時針」和「逆時針」的方向交替轉動。

2.吹口哨:把雙唇噱起,作吹蠟燭狀,能吹出聲音的,就吹首歌;吹不出聲音的人,可以練習吹水。

3.無聲「花」:時間短暫,可以不發出聲音,嘴巴的形狀像是要發出「花」的樣子;重複練習多次,還可以增加嘴唇的美感。

七、結論

       能有效地傳達自己,是語言溝通最主要的目的,他人如果無法理解,就不算有達到語言溝通。雖然現在多數的病友說話的速度都比一般人慢,但是,只要我們使用發音完整的方式去說話,即使速度比較慢,對方一樣可以理解我們的意思,彼此之間的才能有效的達到雙方意思的傳達。

相關內容

Image

搜尋

LINE官方帳號

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