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立臨終醫療決定,是觸霉頭,還是提早規劃?

文/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社會工作室 蔡宗達

大雄是一名35歲的年輕男性,於工地爬上爬下是他的職業,考量到意外層出不窮、危險性高,病人自主權利法開跑後沒多久,他就主動向醫院預約要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(ACP)。

小企是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患者,雖然現在生活勉可自理,但他已經想到若有一天必須仰賴呼吸器或其他機器來維持生命,那樣的生活品質並非他所要的,也擔心自己的疾病萬一惡化,在生活照顧及經濟上恐會拖累其他家人,就這樣找上了醫院的諮商團隊。

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趁自己意識清楚時,預先明確表達自己臨終醫療照護想法與決定,一來是注重個人的自主選擇權及預作安排,二來是不願家屬背負做決定的責任與壓力。從已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意願人中,我們不難發現,女性意願人多過於男性、半數以上是50至70歲的中年人、而健康的民眾遠高過罹患疾病的患者…。這些都讓我們反覆思量,他們的需求性高、抑或是他們獲得較充分的資訊勇於面對未知的未來?多數人可能會認為時機還早,遇到再說,但倘若遇到了,我們還有機會到時候再說嗎?

病人自主權利法自108年1月6日上路迄今,全台已有逾5,000位民眾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程序,獲得充分的醫療資訊,與親友、醫療團隊經過討論溝通,達到共融諮商,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,選擇自己在特定醫療情境下是否或如何接受醫療,部分也指定自己信任的人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,確保自己的意願能夠得到貫徹,況且之後若是想改變選擇,本人還是可以透過程序去完成變更。

如果你問我要怎麼開始這一步,我的建議是,花點時間傾聽自己心裡面的聲音,想一下自己期待的醫療選擇以及治療的極限,然後跟家人或親近的人好好討論,把你的想法分享讓他們知道,如果沒有共識,那也沒關係,可以多做幾次的溝通,尊重彼此的想法,然後也把這樣的決定跟你的主治醫師討論,甚至邀請家人一同至醫院進行一趟預立醫療照護諮商。霎時間,你會覺得原來這一切並不難,而且心情變得好輕鬆。

相關內容

Image

搜尋

LINE官方帳號

Image